摘要:组织架构的调整能解决一部分协同问题。随着企业发展,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意味着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需求更多,经常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局面,这种状况下,协同就容易乱成一锅粥。为了解决协同的问题,我们采用了条线化的组织结构,原来的三十多个部门划分为5个条线,这样就分为条线内协同和条线外协同,协同的频率降低了,效率提高了。
我们在组织内部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形成部门墙,还有一个错误是通常所说的“屁股指挥脑袋”。这两个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不能调整局部利益和整体的利益,这也是协同之间最大的难题。
组织架构的调整能解决一部分协同问题。随着企业发展,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意味着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需求更多,经常形成一对多或多对多的局面,这种状况下,协同就容易乱成一锅粥。为了解决协同的问题,我们采用了条线化的组织结构,原来的三十多个部门划分为5个条线,这样就分为条线内协同和条线外协同,协同的频率降低了,效率提高了。
很多公司岗位职责都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:完成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。这句话看似面面俱到,实际上差不多也是废话。这种状况会导致临时工作非常多,临时工作一多,心理就不平衡;心理一旦失衡,协同肯定出问题。
有些公司的岗位职责就是流水账,工作都描述不清,怎么可能分工明确落实到位?如招聘,仅依据负责公司的全面招聘,这能行吗?至少把职责和工作任务写出来吧,你是组织、配合还是参与?尽量都写出来。写都写不出来,还怎么指望部门之间配合到位?
以上这些只是硬件,实际上很多公司虽然组织架构很先进,岗位职责也很完整,但依然困扰于团队协作,为什么?
因为部门之间彼此不信任,没有形成协同的价值取向。在很多研发公司,销售部和研发部的协同非常困难,甚至经常处于对立状态,为什么?因为公司内部缺乏协同的文化。
很多时候企业都是在鼓励竞争,竞争就有利益之争。这种氛围必然会弱化协同,因为没人会在乎集体利益,更看重局部利益,或者说个人利益。
为什么很多医院实行首问负责制,说到底还是协同不到位。我们不能用强制命令掩盖协同不利的短板,而是应该培养全员协同的习惯。
有了理念,没有工具,也等于零。在内部,如果信息不对称,谈何协同?所以一个企业如果要形成协作的概念和效应,必须要有一个技术平台,通过数字技术,让协同更具可能性,让协同成本更低、效率更高。
10楼
除了责任人,都不操心
9楼
打卡
8楼
跨部门管理、横向管理、项目管理都是为了打破部门墙的方法
7楼
目标不一致,各有各的“歪主意”~
6楼
学习
5楼
打卡
4楼
其他老师教方法,老师讲思路。
3楼
老师说的虽对,但有时候变化太快,管理难免跟不上。
2楼 大卡
本篇文章来自曹锋老师的分享。曹锋老师总能看透问题本质,发现关键所在,提出中肯的应对思路,让人阅后思路清晰,恍然大悟。大家可以点击老师头像订阅,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和老师多多交流哦~
1楼 豆豆发芽了
学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