许多组织都存在部门墙,部门墙的存在,致使沟通不畅、内耗严重、难以协作,可以说,部门墙是组织的顽症,如果不加以重视,就会出现各种小团体,甚至滋生腐败,直接危及企业的生死存亡!调查表明,越是大公司,越是复杂的组织,部门墙越是根深蒂固。曾有人感叹:破除部门墙,比搬开一座山还难。要想推倒它,一方面要做好工作环境设计,一方面要做好组织设计,在心理层面上拆掉人心中固有的观念。部门墙现象普遍存在会议室里,为一个合同评审流程的事,几个部门的人争的面红耳赤。销售人员抱怨说:我们好不容易拿到合同,结果拖了这么久,还没有审好,这种做事效率实在太低,如果丢单了,责任应该谁负?商务人员很无辜:我都是按照oa流程来审核的,并且当天就写上了意见,走到了下一个流程,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。如果觉得慢了,那就规定一个时间好了。财务主管也发了牢骚:这个合同的付款方式有问题,6个月的账期,而且...
许多组织都存在“部门墙”,部门墙的存在,致使沟通不畅、内耗严重、难以协作,可以说,“部门墙”是组织的顽症,如果不加以重视,就会出现各种小团体,甚至滋生腐败,直接危及企业的生死存亡!
调查表明,越是大公司,越是复杂的组织,“部门墙”越是根深蒂固。曾有人感叹:破除部门墙,比搬开一座山还难。要想推倒它,一方面要做好工作环境设计,一方面要做好组织设计,在心理层面上拆掉人心中固有的观念。
部门墙现象普遍存在
会议室里,为一个合同评审流程的事,几个部门的人争的面红耳赤。
销售人员抱怨说:“我们好不容易拿到合同,结果拖了这么久,还没有审好,这种做事效率实在太低,如果丢单了,责任应该谁负?”
商务人员很无辜:“我都是按照oa流程来审核的,并且当天就写上了意见,走到了下一个流程,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。如果觉得慢了,那就规定一个时间好了。”
财务主管也发了牢骚:“这个合同的付款方式有问题,6个月的账期,而且还是承兑汇票,占用我们资金太大,能签这样的合同吗?”
……
谁都认为道理站在自己那一边,谁也说服不了谁。这让我想起诺基亚ceo约玛·奥利拉在公布同意微软收购时最后说的一句话:“我们并没有做错什么,但不知为什么,我们输了。”所有人说的都有道理,但问题是:不拿订单,公司面临关门,怎么办?
对于一家公司来说,很多流程都是跨部门的,一旦跨部门,问题就来了:沟通不畅、合作不顺、相互扯皮、推卸责任……等种种现象就会出现。流程再短,你不去处理,就会“肠梗塞”;流程再完善,你不去推动,它也不会自动自发执行。很多公司流程运行速度慢,就是因为一个个流程节点,变成了难以攻克的据点,变成了难以逾越的壕沟,部门壁垒的存在,是组织内部占山为王、派x林立、主义横行的根源!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?多半是因为在组织和人员上出了问题,一方面是职责不明,另一方面是人员主动性不够,趋利避害意识严重。
一个公司倘若没有部门职责方面的明文界定,就很容易造成工作扯皮和职责不清,所谓“人人有责”的结果就是:人人都没有责任。但分清职责也会导致出现另一个问题,那就是:“范围以内的我负责,范围以外的我不负责”。很多时候不是员工不想负责,而是他们搞不清楚:做职责以外的事情,到底是积极主动行为还是越界行为?
插播一条广告,欢迎大家投票支持我写的文章
部门墙存在的原因
在这个世界上,壁垒是无处不在的,不仅存在于国与国之间,也存在于任何组织内部,我们把它称之为“部门墙”,不管你承不承认,它就在那里无形的存在着。这里有三条检测指标,可以判断企业部门墙的严重程度。
第一条、沟通不畅。51job曾经做过一个调查:你认为公司哪个部门最难沟通,结果得票最高的是财务部。为什么多数人都把矛头指向了财务部呢?经过分析,我们发现,主要问题就在于财务人员一般不喜欢沟通,给人一种冷冰冰的感觉,其实事实证明很多都是误解。如果一个部门、一个企业,不重视沟通的话,就会无形中升起一道部门墙。
第二条、协作困难。本来一件很简单的事,走个流程就能解决,结果分派下去后,每个部门只盯着自己的那一小块,尤其对于工作真空地带和职责交叉的那一部分不闻不问,直到最后暴露问题。上面领导虽然三令五申要求,但往往收效甚微,这就是典型的缺乏协作。每个人只关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,置企业整体利益于不顾,这种情况下,部门墙是十分严重的。
第三条、忽视客户。客户需要的东西迟迟不能提供,交付期限一拖再拖,让客户十分不满。组织内部山头林立,本位主义严重,根本不懂得相互尊重,成天都在扯皮和推卸责任,不知道“客户”为何物,这样的“部门墙”已经到了不可救药、非破除不可的地步了。
多年的管理经历,让我对部门墙有切身体会,总结起来,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引起:
第一个原因:心理基础。有人曾问我:“喻老师,有时候领导开会布置工作,很多人当面点头,可事后执行,真的要找他们配合时,他们却常常推三阻四,是什么原因呢?”我就问她:“你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?”她说:“这些人习惯阳奉阴违,一直是这样。”我又问:“他们为什么会阳奉阴违呢?“她想了想,说:“可能他们觉得配合了,也没有什么好处吧。”我说:“你说的对,可这是工作,他们应该配合才是啊。”她说:“也许是他们就是不自觉。”我说:“问题正如你所说,如果我是他们,可能会这样想:配合没有什么好处,做不好可能还要承担责任,而且不配合也没什么坏处。既然这样,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这样最好。对吗?
人的本能是趋利避害,一方面要自我保护不受伤害,另一方面都想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回报。所以说,人性趋利避害的特点决定了“部门墙”存在的心理基础。
第二个原因、组织特性。一群不相干的人在一起,各行其是,那叫乌合之众,不叫组织。组织就是为了完成特定的目标,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在一起,形成团队。一个组织无论是赚钱的,还是不赚钱的,都是由一块块小的单元组成的,这样能够提高效率,但在单元与单元之间,却形成了天然屏障:各个单元里的人,只能盯着面前的一小块“自留地”,看不到全貌,更看不到别的单元在干啥,这时就出现“盲人摸象”的情况。如何打破这个屏障,实现有效协同,就成了大问题。所以说,组织单元化本身的缺陷,也是导致部门墙产生的根本原因。
通过上述分析,我们知道,“部门墙”既是屏障,又是障碍,它不以任何个人意志而转移,哪怕这个人多么伟大,多么能干,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它。但作为管理者,尤其是一把手,必须先从破拆部门墙入手,重新塑造组织文化。
部门墙导致的六大障碍
1.外部环境——一般来说,办公空间狭小局促会让人感到压抑,办公室安排不合理会让工作很不方便。比如,工作关联性强的部门,如果办公室离的很远,就会损害沟通效率,降低沟通效果。
2.气氛不融——公司有大气氛,也有小气氛,大气氛要靠公司领导营造,小气氛靠部门领导营造。如果各人自扫门前雪,彼此不相往来,一旦出现负面情绪,就会迅速蔓延,传染给每个人,导致士气低落、气氛很差。——其实多数人是缺乏免疫力的,世上本来没有“墙”,防范的心多了,也就成了“墙”。
3.利益冲突——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,当部门利益不一致时,部门之间很难配合。大家配合没什么好处,甚至会产生冲突,那不如不合作。
4.机构臃肿——部门林立,人员众多,人浮于事。各种秘书、助理等辅助性岗位过多,增加了管理层级,传递信息时容易失真,且指挥链过于复杂,组织虚胖,这都是机构臃肿的典型障碍。
5.流程繁杂——流程文件一大堆,看似很完善,实则文件和执行两码事、两张皮。流程把简单问题复杂化,导致沟通成本链条过长,成本过高,得不偿失。
6.语言障碍——组织中缺乏通用的沟通语言,各说各话,或者相互说的听不懂,导致对话不在一个频度上,必然产生沟通障碍。
以上这些障碍往往盘根错节、相互影响,所以,很难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,因此,必须通过系统化的管理,通过一整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,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障碍。
破解部门墙的五大招术
到底有什么办法打破部门墙,将一个个单元捏合成一个无坚不摧的团队?
第一招、工作场所设计
工作场所是给到员工体验最直观的物理空间,直接影响员工的感受和感觉。
工作场所要起到很好的沟通桥梁作用,就要精心设计、合理规划布局,多方面花费心思。比方说,办公场所的颜色是不是看上去舒爽,房间是不是通风,隔音效果是不是良好,光线是不是明亮,格局是不是合理等等。当然,在这里不是讲风水,而是讲科学设计,因为办公场所会直接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、部门合作与沟通效果。
其实,看一个办公环境布局是否合理,只需要多问问几个人的感受,然后亲自坐在里面感受一番,基本上就能判断出个八九不离十。
第二招、设计一致目标
很多部门不能在一起做事,主要原因是缺乏一致目标。我就经常听到一些朋友说他们的市场部和销售部经常吵架,销售的常常怪罪市场部,说市场部给的促销方案有问题,导致很难做销量,反过来市场部说销售部的不是,说销售同事不能很好的理解促销方案,各自为政。如此这般,我发现,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在于目标不清晰——你到底要的是销量还是利润?销售和市场有职能分工,但其职能又不能完全分开,他们必须在同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目标下做事,否则就会出现这种互不相让的情形。
所以,形成目标共识很关键。那么如何达成目标共识?
首先,你得利益一致。做好了,对大家都有好处,做不好,大家都没好处。一损俱损一荣俱荣。除此之外,还要公平对待,而不是厚此薄彼。各个部门,要一碗水端平,这就能解决短期目标一致的问题。
其次,你得理念一致。一个有梦想有追求的组织,除了利益一致外,还必须理念一致,这里所说的理念一致,就是我们对待一些事情的看法,有相同或相近的思维方式,如果不一致,要一起讨论协商,直到达成共识,这个共识也可以理念一致,比如有的老板把人当作成本,就会拼命的压低员工工资,而有的老板把人当作资本,就会加大对员工的培养培训投入,如果出现这种情况,就需要明确一个指导思想,尤其是组织中经常出现的事情,必须形成统一的认知,这样才会配合得好。
那么,利益一致、理念一致,是不是就能够让目标一致了?这还是不够的,在职责和功能上,还必须有落地的办法,这就需要第三招——完成职能转型。
第三招、完成职能转型
我们常常谈管控模式,其实这是非常落后的思维模式,最根本的改变,是要完成职能转型。
有些组织架构出现职能交叉、各自为政的情形,其根源就在目的不明确,目的不明确就会导致定位模糊。你是管控型的,还是服务性的?你是服务于广大老百姓的,还是服务于其他机构的?都没有个说法。要解决这个,有两个办法:
一、确定负责人。不管什么事,不管是哪个部门管,都要事事有人管,必须有一个且惟一的负责人。一个人可以管很多事,但一个事只能一个人负责,这是管理的基本原则,谁违反了这一条,就会很乱,所以不管什么事,都要确定惟一的主要负责人。
二、组建特种部队。一个组织,会有各种各样的任务,光靠减少层级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,只管一时,不管长远。除了正式组织以外,为了解决一个特殊问题或者达到某一目标,你得组建一支特种部队,成员来自于各个部门,平时都在干自己的本职工作,但是,一旦有特殊任务,小组成员就必须临时组建起来,形成虚拟工作团队,比如新产品设计问题,应该把销售、市场甚至采购、生产等各个部门全部集合起来,各自提出看法和改进方案,形式可以采取定期会议或行动学习的方式进行。只有形成这样的协同,才能够保证一致的目标能够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。按照未来企业管理发展趋势,所有的管控型职能定位都要向服务型定位转变,只不过是服务对象变了而已——从服务于上级到服务于客户。
第四招、进行岗位互换
屁股决定脑袋。也就是说,你处于什么位置,就会说什么样的话,因为你的立场决定了你的观点。
我们会发现,很多相互指责的部门,你给他们召集在一起协调,道理说了一大堆,他们频频点头,道理似乎都懂得,但依然会坚持己见,或者当时同意达成共识了,没过几天,又反弹回去,各行其是。你有没有见过这种情况,是不是感到很奇怪?其实,人的感受来自于切身体会,别人很难感同身受。梨子好不好吃,只有你吃过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味。我们很多人经常指责老板,说老板这不好,那不好。其实让你做一回老板就能体会出来:老板为什么不容易。
所以针对这种人,平息相互争议和指责的最好办法,就是进行岗位互换,把销售部经理调做市场部经理,把市场部经理调做销售部经理,这样就会让他们从内心里产生认同。
这个办法,不妨试试。
第五招、领导协调推动
领导处于决策的中心位置,他不能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,无视问题、逃避决策,他必须勇敢面对眼前的一切,他的决断力体现了一个公司的眼光与远见。
就拿本节开头的合同评审这件事来说,如果是站在销售的立场,他比谁都更渴望尽快签署合同,因为这与他能否拿到销售提成息息相关,这样他就很难把握合同的风险;如果是站在经营者的立场,我们就要判断这里面的风险,包括对方的资信、付款方式、付款条件等等。
不是所有的合同都要签署,对我们有价值的、风险小的、有战略意义的合同才可以签署。当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的时候,就需要领导拍板,并且建立起真正的规则:那些是常规合同,哪些是特殊合同,哪些需要评审,哪些需要领导同意……领导是公司的主心骨,他是部门的协调者和调停者,也是事情的决策者和终结者;只有领导,才能对一个公司最终的决策和后果负责。
不管组织怎么扁平化,不管阿米巴式的经营核算单位怎么划分,不管如何宣称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做决策,背后的那个人——领导必不可少,他是灵魂人物;做决策,不能依靠各部门,而是领导本人,他是最需要发挥作用的人。
欢迎大家投票支持我写的文章
查看原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