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做什么?
这问的是岗位和职责。
你做出了什么?
这问的是产出和业绩。
从企业角度看,就是人效。
那么,人效到底怎么理解?
我在《人效是个啥玩意》这篇文章中已经说了,从不同的维度,会有不同的定义。要把这个东西搞清楚,最好的办法就是分层分类。
第一层、企业层。可以定义为营业收入或者净利润。
第二层、部门层。利润中心(如销售部)可以定义为销售额,生产运营部门可以定义为万元投入产出比;成本中心(如人力资源部)可以定义为人工成本占总成本比重。
第三层、岗位层。可以定义为标准工时,或者单位时间产出。岗位分类比较多,也很复杂,很多时候很难一个标准去衡量。
|
人效指标
|
企业
|
人均营收
|
人均利润
|
|
部门
|
人均销售额
|
万元薪资投入产出比
|
人工成本占比
|
岗位
|
劳动生产率
|
工时
|
绩效目标达成率
|
那么,我们需要了解这个核心问题:怎么提高人效?
这其实又是一个宏大问题。一样的道理,要分级分类,将人效指标分层分类进行盘点,下沉核算到每个部门。
所谓分级是按管理层级来分解;所谓分类是指利润中心、成本中心、费用中心,甚至按照不同的专业条线来分解,如研发、生产、销售等。
不同部门的人效指标不同,人效目标值也不同。
不同岗位有着不同的工作性质,其人效指标也不同,是很难用一套办法去提高。
整体上,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岗位:一类是知识型岗位,一类是操作型岗位。
知识型岗位的工作,需要创新、创意、整合、协同以及较高的知识门槛,操作型岗位的工作,多半是执行层面,按标准指引做就可以了,多半是体力活动,不用花费许多脑力。
对于提高操作型岗位的人效,过去一百年来,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开始,就一直致力于动作研究和工作合理化,劳动生产率提高了50倍以上。
近些年随着智能工厂、数字化转型的兴起,涌现出了无人工厂、黑灯工厂,这些工厂的目的就是一个,用智能代替人工。人均产值、人效都获得了极大的提升。
一方面,是人工成本上升倒逼进行智能化升级,另一方面,手工操作提升人效的空间越来越有限。
那么,怎么提高人效的解题思路基本上是明确了。
第一、针对操作型岗位。
一方面改善生产条件和工具:包括设备和线体的自动化、数字化,能够大幅提高单位产量、效率和质量可靠性;
一方面手工作业人员大幅减少了,但是对于设备操作和维修维护人员增加了,对于这一部分人员的人效,重点是放在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上。
第二、针对知识型岗位。
知识型岗位重要的是提升岗位的产出质量,以效果来定义产出,可能更为科学与公平。但这个效果怎么衡量?从指标上来说,可以设置工作饱和度(量)、人员结构图(能)、绩效达标率(果)这三个维度去设置。
按照管理大师德鲁克的说法,如何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,这是21世纪企业管理的核心重点,也是需要我们持续着力关注的焦点。
因此,从企业整体来看,有效提高人效,有两个先决条件必须做到:
第一、人数增长率低于产量、销量增长率。
第二、人工成本增长率低于营收、利润增长率。
再从企业分解到每个部门头上,我们就要考虑不同部门的不同属性,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提高办法:
第一、人效包干。适用于事业部、子公司等,有一定的财务权、人事权。遵循自负盈亏原则,产出决定编制和人工成本空间。未能达成效能标准的部门,进行人员缩编和缩减。
第二、精准核编。适用于间接/中后台部门,建立各部门间编制的费用比例关系和人数固定比例关系,控制住费用总额和人员总数。
对于低人效的部门,应该坚决清理;正在进行战略级尝试的部门,应该在一定时间内容忍低人效。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试错型项目的范畴应该严格限制,非战略级的尝试一定要果断放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