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今天的“马云”找工作,可能根本没人要,原因“你懂得。”
好在许多找不到工作的人,后来都成了老板。当然,你也只能拿这句话聊以自慰而已。
我们今天不聊别的,就聊聊招聘歧视。
作为一个资深网民,你一定看过类似的消息:
“不招黄泛区的人。”
“不招年龄超过35岁的人。”
“不招适龄未婚女性。”
……
类似种种招聘歧视现象,其实一直或明或暗的存在着,只不过在互联网时代,人人手上有话筒、有录像机,很容易把这种事情搞大。尤其对于一些知名公司,一旦在招聘信息上涉及到歧视性表述,很容易被推上风口浪尖。
那么,我们除了对这种行为予以声t外,有没有考虑过:在招聘歧视发生的背后,有没有更深层的原因呢?
按照马老师的理论,这是资本家对劳动者的一种变相剥削,因为资本家招人,遵循的是利益最大化原则,这样才能尽可能多的榨取剩余价值。
至于你的个人诉求和正当权益,资本家只会视而不见,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装装样子。
看上去好像是这么一回事,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容易站在被害者的角度看问题的原因。不过呢,招聘歧视原因可能更加复杂。
从本质上来说,招聘歧视的出发点就在于对人群的划分,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,而不是从岗位内在要求上去考虑。
发生招聘歧视,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:
第一个是文化因素。
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上。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,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文化,这就是文化的地域特征,无所谓优劣,都是历史形成的。其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是:一个地方的人有着类似的成长环境,形成了类似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。
那么,排斥异己成为一种思维习惯,招相似的人,觉得更容易沟通和相处。
另外,有些招聘者比较保守,有一种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理,选人求的是最稳妥,而不是最合适。
甚至有的是通过吃亏学来的“经验”。比方说有个别人隐孕入职,没干几天就开始请产检假和产假,等休完产假后直接辞职,根本没有真正的在工作。
对于企业主来说,感到自己是冤大头,被这种人搞怕了,难免作出"哪怕错杀一千、不可放过一人"的招人决策。
第二个是经济因素。
经济因素也会导致歧视吗?答案是肯定的。
我们可以从管理成本上考虑,熟人之间沟通成本最低,其次是虽不是熟人但有熟悉的文化,再次是人和文化都陌生,那样沟通起来障碍很多,成本自然最高。
所以如果你留意的话,往往会看到一些招聘条件,即便没有歧视性,也具有排他性,例如“潮汕人优先”这样的表述,你能说有歧视吗?所谓的“xx优先”,有时候就是不招其他人的意思,但是没有明说而已。
当然,也可以从博弈的角度去看招聘歧视现象,这是一种长期博弈、自然选择的结果。
第三个是管理因素。
理论上,我们要根据岗位要求去招聘有胜任能力的人,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,不专业的招聘者比比皆是。他们会从人的角度去考虑问题,不自觉的进行人群划分,甚至连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这一点。
一个有管理追求的公司,应该在制度和机制上去保障如何招到合适的人,而不是招聘者喜欢的人。
甚至说,有些招聘者,本身就缺乏对人才的辨识力,因为这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。与其如此,那不如用更偷懒减省的办法,学历画条线、年龄画条线、性别再划一条线……简单粗暴,容易操作,不得不说,这是一种不用动脑的工作捷径。
反正话语权掌握在用人者的手里,应聘者没有说话的份。
那么,说到这里,是不是说,对待招聘歧视现象就意味着束手无策呢?总有平衡的手段和方法吧?
那是当然,在应对的解决办法上,作为管理者,在法律层面和社会管理层面都可以做一些工作。
法律上毋庸多言,早已明文规定不得有招聘歧视。在行政层面,人社部也刚刚发布了《网络招聘服务管理规定(征求意见稿)》,明确提出:用人单位招聘信息应当合法、真实,不得含有民族、种族、性别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歧视性内容。
这说明,无论是从法律层面,还是在管理层面都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,那就说明事情有改善的希望,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。
当然了,对于个人来说,你也不能袖手旁观,如果在你遇到招聘歧视时,要敢于站出来,并且注意保存证据,勇敢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