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5岁,很多人已经头发不保。
大多数的招聘启事里,都会设置一道「年龄分水岭」,来隔绝大龄求职者。
而在很多场景下,这条冷酷的分界线,会划在35岁。
35岁还在找工作,在不少人眼里要么意味着「落魄」,要么意味着「折腾」。
在大部分中国人的认知里,35岁应该是逐渐安分的年纪:
青春已成过往,躁动渐渐平息;
生活凝固,人生的可塑性降低;
在一天天的重复中休整心态,准备迎接中年的到来。
相比于年轻人的活跃和中老年的稳健,刚刚迈过35岁的人,更像是一个透明的群体。
35岁,当真是人生分水岭。在35岁之前,大家都还是年轻人。
聊的是青春理想,还好奇世界每一个角落的风景、美食和刺激。
谈情说爱起来还愿意「为你对抗整个世界」。
但在这之后,大家都成了中年人。只求各自安好,默默赚钱养家。
即便能够理解这个世界了,也不愿再轻易相信任何人。
周杰伦赶在35岁的最后一天结了婚,音乐偶像转而迷恋胸肌;薛之谦也在这个年纪生娃、拍照、发微博……超前地把孩子往网红路子上培养,超额完成了原定目标。
而活在大数据中的普通人,34岁之后会凭空消失一大半。
无论是租房,还是网上购物。统计主体都是18岁-34岁。
如同到了35岁时,人们再买买买也会因为无法代表个性,也不具备任何的研究价值。
所以,总有人要问:35岁的人都去哪儿了?
01
他们去打工了,如今还在打工
今年35岁的人在1983年出生,几乎是计划生育推行后出生的头一批。从小没少受6个钱包的疼爱。
而三十多年过后,他们也必须是面对巨大养老养娃压力的头一批。
6个钱包变成了6个账户,时不时要往里面充一些亲情值。
曾经拥有多少疼,如今就得回报多少爱。
这些人在他们十七八岁参加高考的时候,还迎来了我国高校的扩招。
这件事放在当年看,那自然是给他们创造了更多成功机会。
如今却也可以说,是把更多的人送上了同一条通往公司高层的独木桥上。
到了25岁,1983年出生的人还遇上了2008年的房市先崩盘后暴涨。
他们那时但凡有一丝犹豫,要不要在25岁这么年轻的时候买套房子呢,后面只会越来越后悔。
到了35岁,父母已渐渐走出壮年,孩子还是懵懂小儿。
刚刚步入35 的80后成了职场上可被随意「蹂躏」的角色。
面对大量涌入公司的95后新人,和自己平起平坐的90后。
已经成为高层的同龄人,他们也就只能看着。
安安分分地干好自己的活,绝不可能因为领导的几句责备和同事的一些分歧,而主动切断自己唯一的收入来源。
有时候,生活还容不下安分的中年人。
他们中间或许有不少人,是一毕业就加入如今这家公司的。
好不容易熬成老员工了,却依然免不了被裁员的可能性。
老板还会美其名曰:
30多岁年轻力壮,不努力,光想躺在床上数钱,可能吗?
三十多岁,老板要你狼性,你却早就想吃素了。
02
他们跳槽了,万分后悔
有些人在35岁到来之前,就预见了自己在职场上的被动。
教育、建筑、医药行业都是凭经验说话,销售、市场、管理这类非技术型职位的工资也属厚积薄发型。
猎聘数据显示,30-40岁的人拥有职场中最为骚动的心。
他们指望在经验有余而精力仍在的这个期间,通过一两次跳槽,让自己的人生成功进阶。
他们从30岁开始蠢蠢欲动,积攒人脉、保持自己的学习能力。锻炼出了强大的内心,还确定了十分明确的目标。
但即便这样了,35岁的黑洞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逃过。
boss和你,永远有着迥然不同的逻辑,可用人单位也有他们自己的逻辑。
不要35岁以上的,是因为你的成长空间和未来能给公司带来的价值,很可能还不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。
这样的人,老板怎么还会给他开出与工作年限相匹配的薪资?即便老板当年数学是跟体育老师学的,那也绝不可能去做这个买卖。
35岁以上的中年人,当然不是一无是处。
虎扑用户信德维拉指出,他们的竞争力所在是:
“搞定事情,搞定客户、上司、下属的能力。别人出马都不行,你几通电话就搞定了,这个位置才非你不可。”
是否在35岁具备了相应的竞争力,可参考韩信和刘邦。
“前者用兵多多益善,却也不得不臣服于后者的驭人之术。”
一年多前的两会,广东人大代表还曾提议:废除公务员招考年龄35周岁的上限。说选拔人才应不拘一格,结果最后也不了了之。
03
他们去创业了,没有然后
1999年,马云创阿里巴巴时正好35岁,这不知让多少人看到了希望。
以为不走企业单位的独木桥,还有创业的阳关道。
他们的大脑抵御住了初创构思期的寂寞,肝脏熬过了一个个酒局。拉来了投资,转眼成为ceo,实现财务自由,走上人生巅峰。
只不过「站在风口上,猪也能飞上天」,总有下一句「不见风口」,再好听的经济愿景也成了昙花。
创业的人呢,有些跑了,还有些留下来的,在微博发红包。
看,陈欧,83年的,今年35岁了。
前段时间,1982年出生的作家「张悦然」评论:
现在90后甚至00后的年轻人,我感觉他们始终希望得到安抚。
或者说获得积极的肯定让自己可以在现在的环境里呆得更舒服一点。
但以前80后的年轻人却总是不舒服的。
我们会想要去对抗全世界,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年轻人样貌。
这段话叫人细思恐极。
第一批「叛逆」的80后已经在35岁的大风大浪中销声匿迹。90后、00后许是对世界多了些「佛系」的接受度。
但又有谁能温和地走进35岁呢?
等10后三十五岁的时候,本世纪都过去整整一半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