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
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与难点,从理论来看,世界一些管理权威人士对绩效管理的看法也不尽一致,从实践来看,只有具备实施绩效管理条件的企业,实施的成功率才较高。
从一则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典型案例,总结了一些实用的经验、教训,并探讨了绩效管理为什么难、难在哪里、中国企业为什么会认认真真走形式,以及绩效管理本身的局限性等重大问题。该案例根据本人亲身工作经历改编,试图通过抛砖引玉,为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分析与参考。
绩效管理很难,但不是高不可攀,实施绩效管理也是大势所趋,是造就强大企业的必由之路,企业如果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选择适宜的考核方法,并在实施中持续改进、长期坚持,必定会有良好的效果。
特别要指出的是: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是不同的概念,绩效管理是一个体系,绩效考核只是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它是收集、分析、评价工作行为与结果的过程;而绩效管理它分为制定绩效计划、绩效辅导与监控、绩效考核、绩效反馈与改进等4大过程。
前言
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六大模块中,招聘似乎是最简单,其实是入门容易,但要精通也很难。而绩效管理是入门与精通都不容易,可以说是最困扰国内同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了。
目前,绩效管理在国内企业的实施现状是:失败的企业中途夭折了,苟延残喘的企业,还在认认真真地走着形式。下面以一则根据本人亲身工作经历改编的案例来说明。
一、案例:
y公司专业生产电机与动力,是省百家重点企业之一,年营业额1.5亿人民币,公司现有员工330名,企业设六大部:人力资源部、财务部、技术部、品管部、供应部、生产部(分管各车间)。
年初,y公司开始考虑引进绩效考核,采用的是每月布置任务并检查的考核方式,人事行政部的考核方案中,采用的是表格式的打√法,比如对车间主任的考核,从工作态度、管理能力、协调指导、责任与进取等方面进行考核,评分标准为4-12分,分5个档次,此方案因考核内容不切实际而被搁置。后来人事行政部将考核内容做了简化:从综合素质和安全生产、车间生产和人员管理、工艺管理等3个方面进行考核,考核由两位总经理助理及技术部经理进行。
按照新方案,考核项目是简化了,但考核人员却增加到3个人,协调难度大,不易操作,此方案后几经修改:修订了考核内容、增加了权重,最终不了了之。
后来,组织机构进行了改革,增设了企管办,高薪聘请了咨询师当经理,不久,咨询老师就提出了方案。还是以车间主任为例:制度贯彻20分、工作职责50分、部门协作20分、其他工作10分,除工作职责外,还考核着装、培训、迟到早退等项目。
咨询老师提出的方案看起来富丽堂皇,但试行几个月就流产了,原因在于考核太繁琐、实用性不强。考核范围太广泛,面面俱到;考核人员太多,涉及人力资源部,安保科、企管办、技术部、品管部、安全小组、总经理等。考核花费的精力是旁人难以想象的,自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。
公司高层再一次深感绩效管理的必要,于是绩效考核又被提上日程,此时的企业面貌也大有改观,经过咨询师的努力,大家对绩效管理的认识进一步提高,各重要岗位都编写了岗位说明书,特别是每个岗位都有了工作标准,这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基础。此次出台的方案应该说比起以前有本质的改变,采用月度工作任务考核法,每月的主要工作任务由员工填报,不超过6个,以重要性为序,直接上级作出评分及评语。
开始试行时,各部门大都按时提交考评表,没有发现大的问题,只是大多数考核者考核起来较吃力,企管办认为是部门主管素质不够的缘故,于是组织了考核者培训,培训内容涉及考核基本知识、考核方法、考核项目、考核反馈等内容,但收效不大。
试行了3个月,主管评出的员工考核分数趋中,没有人奖也没有人罚,看似皆大欢喜,一些管理人员深感忧虑,但也有高管认为:考核既然是试行,说明还有还多不完善的地方,所以奖罚要慎重,特别是奖励,更要从严,要有过硬的书面证据。
因为是试行绩效考核,公司认为就可以不用实行奖罚,这样做对吗?
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,从后来的经验来看,绩效考核可以试行,但绩效结果最好与奖罚建立紧密的联系,如果没有联系,绩效也不会达到最大化,因为员工(包括管理人员)就会报着无所谓的态度。
在这种无所谓的思想主导下,主管人员的畏难情绪表露无遗,考核的形式化现象更趋严重:大多数考核是月未突击完成的,凭印象、想当然、赶任务、暗箱操作,认认真真完成了形式,工作前没有指导,工作中没有跟踪,月初没有计划、月未没有沟通。更可笑的是,有的表格是上级包办的(包括员工签字也由上级包办);有的表格是员工填员工的部分,上级填上级的部分,员工不知道上级的考评结果;有的上下级之间由于平时较少交流,考评是由第三人转达的。
企管办发现了问题,及时地调整了考核方法,制订出各部门关键指标、权重,将工作业绩的权重定为80%、工作态度的权重定为20%,并对考核实施细则做进一步的修订,但在实施过程中,还是有很多部门主管叫苦连天,认为计算方法太繁杂,占用工作时间太多,虽经催促,部分部门的考核表还是迟迟不交或照旧应付了事。
直到今天,y公司还在认认真真走着形式。
当然,y公司的绩效管理也不是一无是处,我后来写了一份绩效考核分析报告(如下),提交公司高层参考。
二、绩效考核分析报告
5月份的绩效考核表,除极个别人员外,大部分人员都能认真完成、按时上交,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。本月计划考核46人,实际考核44人,2人未考核,最高分3人(3.4分)、最低分2.8分(绩效劝勉),公司平均分为3.2分,低于3分的人员计9人,其中生产部5人,财务部4人。(具体参见公司绩效考核汇总表与柱状图,略)。
总的来说,公司的绩效管理是往好的方向发展,理由至少有以下五个方面:
1、各主要管理人员对本部门员工的工作情况加深了了解。
2、员工在工作态度上有所转变。
3、各主要管理人员经过努力都完成了员工的绩效考核工作,初步掌握了这种实用的管理工具。
4、部门之间没有可比性,但部门内部员工的优劣还是可以看出来,考核作为一种检测工具,还是可以发现一些问题。
5、事实证明我们的绩效考核制度及办法还是有可操作性,这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。
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;
1、上下级之间的沟通还不顺畅,执行力不够,缺乏制度规范,比如:上级在月初计划时没有明确的指示,没有列出具体的考核目标,下级也没有详细地去问,导致在月未考评时产生了争议。
2、考评中存在形式化的现象,比如案例中提到的:考核是月末突击完成的,凭即象、想当然、赶任务、暗箱操作,认认真真完成了形式,工作前没有指导,工作中没有限踪,月初没有计划、月末没有沟通。
原因很多:由于绩效考核施行时间不长,难度大,大部分考核者的考核水平都有待提高,更重要的是由于公司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(表现在数据的收集上),员工薪酬制度没有建立健全,管理者素质有待提升,部分员工特别是基层管理人员的工资偏低,导致一些考核者不忍心给下属低分,还有些考核者拭图给员工高分,以弥补工资的不足,以留住人,我们不能单纯地指责考核者打人情分,怕得罪人,搞形式化。而要反思的是公司薪酬制度:如果员工的工资没有激励性,考评的形式化现象就难免会出现。
3、绩效考核只是一种管理的工具,但现在考核占用了管理人员太多的时间,他们单纯地为考核而考核,忽视了应该把时间更多地放在工作的跟踪与改进、措施的纠正与预防上,有些员工反映考核的工作业绩项目没有涵盖他们最关键的工作,导致考核有些失真,还有些员工因为考核中的争议与上级关系紧张,这都是些应引起注意并克服的现象。
本月的考核中,检验科主管给下属3人的设备维护工作单项评分为5分,理由是该工作是员工本职外工作,且员工以耐心、认真的态度完成。该项评分是否合理提请绩效委员会复核。因为考虑到今后有可能对单项高分者给予奖励,所以以下几个疑问的解答是必要的:
1、检验人员是否除了检验外,其它工作都是本职外工作?
2、领导交办的工作是否是本职外工作?
3、完成本职外的工作是否都应打高分?
4、打多少的高分才算合适?
5月份的考核表新增设主管改进计划(或建议)一栏,还是有很多考核者给下属提出了一些很有见地的建议如:加强工作计划,加强沟通能力、提升自我管理,提高工作效率、安排任务要跟踪、工作方法要改进、工作中做好笔记等,还有些很具体的建议:每月盘存数字要与u8核对、半成品配件要打上标识等。当然有些较含糊甚至自相矛盾如:工作业绩栏都是及时、谁确,评语却是加强业务水平,让人无所适从。
从考核评分来看,个人建议:
1、工作态度的权重定是否为20%、工作业绩定为80%?
2、总平均分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数就够了(采取四舍五入法)。
3、出现重大的质量、安全事故或重大客户投诉,责任人的总分应在合格线下。
4、个别评分项,如上下级之间有争议,是否由上级报绩效委员会复评。
三、经验总结:
公司的绩效考评走到这一步相当的不易,总结其中的经验,下面这五条是关键的:
1、考核的表格化最容易走向形式化。
对当今流行的一些考核方法如:平衡记分法、361度绩效管理、强制分布法的选用要慎重,以防水土不服,对别人的考核表万不可直接引用。
虽说企业在个别考核内容上会有变动,但大同小异,于是有些企业便使用通用的考核表,这样考核的准确性暂且不说,单就表格式而言,管理人员的每月考核仅仅是打√而已,这种考核法最容易走向形式化。
强调沟通的作用,将绩效考核看做是一个管理的过程,而不仅仅是打分。
2、工资没有激励性,实施过程中没有奖罚,绩效考核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从实施过程来看,由于绩效考核施行时间不长,难度大,大部分考核者的考核水平都有待提高(沟通能力与管理能力欠缺),公司基础管理工作不够扎实(表现在数据的收集上),考评内容、方法与方式都有待改进,因此出现一些问题情有可原,问题的关键是公司从一开始建立绩效考核的初衷本身就不健康,是想通过扣工资的方式来促进员工的绩效,而在实施过程借口是试行,不罚不奖,这怎能不导致员工(甚至主管)的对立情绪。
总之,绩效考核要有奖有罚,将奖罚列入考核指标是必要的,否则不会引起各部门的重视。
考核的结果当月就应体现在员工的浮动工资中,同时要注意与员工的沟通,并将员工绩效与培训、晋升、年终奖金挂钩起来,不奖不罚或光罚不奖的考核是不可能成功的。
3、制度要有连续性,注意量力而行,不要朝今夕改。
企业制度要有连续性,不要朝今夕改,特别是考核者素质不高时,更要注意量力而行,问题的关键在于:公司没有想方设法去解决绩效考核中的问题、困难,而是不闻不问,任其自生自灭,相反又出台了一些政策,让管理人员感到操作起来因难重重,更加无所适从,最终对绩效考核彻底失去了信心。
要提高管理者的专业水平,并期待公司的制度规范、执行有力、基础扎实,这样才能真正做好绩效考核。
4、不提倡所有的企业都去做绩效管理,但即使不做绩效管理,也可以吸收绩效管理的精华对企业进行管理,(建议按绩效管理的4大控制过程进行),省去繁琐的程序与表格,不为考核而考核。
5、绩效管理不能代替对下属日常工作和行为的指导,要防止其将考核与日常工作对立起来,有考核的工作就做,不考核的就不去做。
这五条经验实在是太重要了,偏离其中的任何一条,都可能导致绩效考评的失败,希望引起公司的高度重视。
四、分析与思考:
1、为什么要做绩效考核?实施绩效考核的好处在哪里?
这是在企业在实施绩效考核之前,就要明确的一个问题,明确目的与好处非常关键,因为会决定绩效考核的成败。
企业选择绩效考核应该根据企业发展的真正需要,而不是根据道听途说或者人云亦云。如果仅是为了发奖金或者方便罚款,那么实施绩效考核注定是失败的。
2、实施绩效考核首先要具备什么条件?
最基本的条件归纳起来有(包括但不限于):
1、企业基础管理扎实(数据可采集)。
2、企业制度规范(特别是工作标准、奖罚制度与薪酬制度建立健全)。
3、员工素质特别是管理人员素质较高。
4、企业内部沟通顺畅、制度执行有力。
没有工作标准,数据不易采集,则指标不能量化,而没有竞争力的薪酬,实施绩效管理最终只是纸上谈兵,没有奖罚制度或者管理人员素质不高,制度执行不力,则绩效管理就容易走向形式化。
现在很多企业连基本的规章制度都不具备,也来做绩效管理,不失败才怪呢?
只有具备实施绩效管理条件的企业,实施的成功率才较高,而不是象现在一些人认为的那样:不管条件是否具备,只要通过绩效管理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,于是不管什么企业都一轰而起,事实证明这只是一厢情愿。
3、绩效管理为什么难?难在哪里?
的确,绩效管理的实施难度很大,即便是要系统分析一下:绩效管理为什么难?难在哪里?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,更不要说在实施过程还有那么多问题要解决。
首先:绩效管理是仁者见仁、智者见智,在理论上本身有争议,没有一套权威的方法或标准,理论上的苍白必将导致实践的软弱,而实践的软弱更助长理论上的苍白,这是一个恶性循环;再加上每个企业情况不同,不可能照抄别人的方案,要寻找适合自己企业的方案本身需要一个过程,而在这个艰苦的摸索过程中,很多企业都无法坚持下去,感觉太难。
其次:指标不好细化、评价标准的尺度不好掌握,很难把握评价的准确性与公正性,企业的绩效管理评价要尽可能地反映被考核者的工作业绩(准确)、实施的奖罚要能使绝大多数员工心服口服(公正),这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最后:企业如果缺乏健康的pg电子试玩链接的文化和良好的工作氛围,缺少明确的经营战略与合理的组织结构,匆忙导入绩效管理,效果也不会理想,可是要完成以上工作,也不是朝夕之功。
4、中国企业为什么会认认真真走形式?
因为大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都是“要我做”,而不是“我要做”,当绩效管理不是主管职责的一部分时:当做好了没有奖励时:当做的过程太累时,人的惰性就出来了,大家都是在应付,只要有应付的成份在内,要想不走形式都难啊!
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将绩效管理做成了绩效考核,而实际上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是不同的概念,绩效管理是一个体系,绩效考核只是这个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,它是收集、分析、评价工作行为与结果的过程:而绩效管理它分为制定绩效计划、绩效辅导与监控、绩效考核、绩效反馈与改进等4大过程。
为什么企业将绩效管理做成绩效考核,会导致形式化呢?
因为,绩效考核仅仅是评价(有时甚至是评分),摒弃了绩效管理的其它过程,实际是摒弃了绩效管理的精华部分,评价是为了改进工作,没有改进的评价有何意义呢,没有绩效目标,你凭什么评价他,没有平时的监控,你的评价根据又从何而来。
5、绩效管理自身有没有局限性呢?
有的,绩效管理毕竟不是灵丹妙药,不能解决企业的所有问题,不要寄希望太高。实际上,绩效考核还会产生一些“副作用”,这是实施中必须引起注意的现象。
比如:员工只做好要考核的工作,其它不考核的就应付了事。
比如:只听考核人员的安排,不听没有权力的管理人员。
比如:有的部门评出的分数会严些,有的部门会松些,如果硬要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攀比,就会伤害某些员工的积极性;
比如:考核毕竟会占用了管理人员的时间,而当他们单纯地为考核而考核,忽视了应该把时间更多地放在工作的跟踪与改进、措施的纠正与预防上。
如果考核的工作业绩项目中没有涵盖他们最关键的工作,那么考核就会失真,最终导致形式化等等。
如果考核方法不对头,那“副作用”就更大了,沟通环节没有做好,有些员工会因为考核中的争议与上级关系紧张、产生矛盾。
五、对企业实施绩效管理的建议:
1、采用月度工作任务考核法较适合中国式中小企业的现状。
应该说月度工作任务考核法还是有操作性的,较实用,较适合中国式中小企业的现状,它的特点是强调沟通的作用,将绩效考核看作是一个管理的过程,而不仅仅是打分,强调直线经理的主导作用等,当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,但这不能说考核路子不对头,只能说考核方法还须完善。
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可以编写相关的绩效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按每月工作任务考核(设权重、分为工作业绩与工作态度两块考核),做出考核与评价。
在管理人员养成良好的习惯与素质的基础上,可以逐步深入,设计关键绩效指标,但不宜多,不超过6个,也须设权重,不能设指标的部门也不要勉强,不片面追求指标的量化,可按工作任务考核。考核采用百分制为宜。
2、考核实施前,应进行考核者的培训。
考核者的培训应该在考核实施前进行,培训的仓促反映了公司对绩效考核没有整体的规划,摸石头过河,走一步算一步。当然,对于绩效考核,很多企业尚处在摸索阶段,持续改进是必要的,不应对它过多的求全责备。
3、绩效管理要体现领导重视、全员参与:高层挂帅,直接上级唱主角,而不是让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孤军奋战。高层、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以及其它职能部门的分工应明确。直线经理的作用要发挥出来,而不是让人力资源部门唱独角线。当然人力资源部也要对考核的过程要监督指导,及时发现问题,提出改进意见。
绩效考核是管理的一种手段,必须成为各部门职责的一部分,部门主管要与平时的管理结合起来,而不要看成是负担。
4、绩效考核不是绩效管理,仅仅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,所以还要做到:制定绩效计划、绩效辅导与监控、绩效的反馈与改进。
各部门试行每月重点工作任务与要求布置并检查的方法进行管理,但要涵盖绩效管理的4大过程:制定绩效计划、绩效工作辅导与监控、绩效考核、绩效反馈与改进,在此阶段,考核表格可以粗糙些,但须按奖罚制度进行奖罚。
5、实施绩效考核前应做相应的准备,包括学习有关绩效管理的有关知识,梳理组织架构,建立健全薪酬制度、奖罚制度等相关基础性规章制度及岗位说明书、工作标准等指导性文件,以便职责明确、有章可循。
6、培训贯穿绩效管理的始终,当然培训形式可以多样,开会、面谈、实习、上课、游戏、经验交流等,培训人员包括考核者与员工、培训内容主要是绩效管理的4大过程的操作要领,通过培训能解决实际存在问题,哪怕是一点,部门主管也要就考核的目的、方法、程序等经常与员工沟通。
7、强调沟通与反馈的作用,没有达成共识的指标是不具备激励作用的,员工会失去努力的方向,同样,没有达成理解的考核结果可能会埋下矛盾的种子。要有复核的程序,要给员工申诉的机会,以免因为争议,上下级之间对立起来。
直线经理应就关键绩效指标的内容,与员工保持适时的沟通,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能力、提升业绩,同时为员工建立业绩档案(包括员工月度沟通表、绩效改进卡)。
结语:绩效管理不但要懂方法、更要懂人性。
成熟的考核方法与技巧,可以帮助企业缩短摸索时间,并且少走弯路,可以说,方法对头已经成功了一半。但光有方法与技巧是不够的,管理人员特别是高管要懂得管理、懂得人性。
首先要懂得管理:绩效管理是管理人员综合实力的衡量,它是管理的工具,建立在管理的基础之上,又比一般的管理难度更大,不懂管理,难以做好绩效管理。
其次要懂得人性,我们常说人性化管理,不懂人性,首先就不会管理,作为上级要了解员工的心理,分析员工的需求,解决员工的困难。比如:有的员工工资很低,长期得不到加薪,都考虑要离职了,这时你对他的绩效管理会有效果吗?你扣他的工资,他正好摔手不干了:再如员工说他很忙,没时间做你交代的工作,很多时候这是一个要求提薪的信号,可惜管理者往往忽略这一点,我们可以假设一下:假如你给的工资有竞争力,他会说忙吗?不会的,相反他会自动去加班加点,因为他不尽力,别人马上会取代他。诸如此类的问题,管理者只有深入到人性中去探究,那么制定的制度、办法才不会表面化。
最后说一下:绩效管理很难,但不是高不可攀,实际上企业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也是规范管理制度、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,尽管绩效管理本身并不完美,但却值得任何一个企业去尝试。
实施绩效管理也是大势所趋,是造就强大企业的必由之路,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,选择适宜的考核方法,并在实施中持续改进,不惧怕、不盲从、不懈气,长期坚持,必定会有良好的效果。